发布日期:2025-02-05 01:49 点击次数:193
贺龙和彭真的特殊"纠缠"
1953年的北京,一位身经百战的元帅走进了彭真市长的办公室。彭真见到贺龙,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贺老总,你又来了。这段时间,我真要被你给缠疯了。"贺龙大步走到办公桌前坐下,掏出烟袋装起烟来:"不把这事办好,恐怕咱俩都得疯。"在这个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为何这位传奇元帅会如此执着地"纠缠"北京市长?
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给新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由于准备仓促,中国代表团抵达时比赛已进行了十天。最终只有游泳选手吴传玉参加了一个项目,连一块奖牌都没能拿到。这次经历让中央下定决心:必须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负责体育工作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向中央提出建议:体育事业需要一位威望高、有执行力的将军来主持工作。他们特别提到了贺龙的名字。
原来早在三十年代,贺龙就在红二方面军推行"练好身子,战胜敌人"的口号。他还组建了一支名为"战斗"的体育工作队,让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也不忘锻炼身体。这些经历让中央看到:这位将军不仅懂得带兵打仗,更深谙体育强身的道理。
1952年底,贺龙接到了邓小平的电话,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国家体委主任。这个任命来得突然,但贺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当他从西南军区赶到北京报到时,却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还要艰难: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训练设施,更没有专业人才。这就是他不得不频繁找到彭真的原因。
作为北京市长,彭真掌握着城市资源的调配权。但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各个部门都在争抢有限的资源。彭真虽然想帮忙,但也不能厚此薄彼。可贺龙却不管这些,只要想到体育事业的未来,他就顾不上什么面子,天天往彭真办公室跑。这种执着,让彭真既感动又头疼。
这两位老革命的"纠缠",折射出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时的艰难。但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坚持,为中国体育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将军到体育掌舵人
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什么会选中贺龙来管理体育事业?这得从贺龙的军旅生涯说起。1930年,贺龙在红二方面军就提出了"练好身子,战胜敌人"的口号。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体现了他对体育的独特理解。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组建了一支名为"战斗"的体育工作队,让将士们在打仗之余也不忘锻炼身体。
抗战时期,贺龙担任八路军120师师长。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依然重视部队的体育活动。他甚至还经常"挖角"其他部队的体育人才,有一次还把一个县长调来打篮球。在他看来,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提升战斗力。
1952年底的一天,贺龙接到了邓小平的电话。小平同志开门见山:"老贺,中央有个任务要交给你,想请你担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听完愣了一下:"这事是中央定的吗?"邓小平回答:"这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意思。"贺龙立刻表态:"组织上安排,我一定完成任务。"
体委主任的困境
贺龙从西南军区来到北京报到,却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当时的国家体委可以说是"三无"状态: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训练场地,没有专业人才。贺龙站在北京的大街上,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直打鼓:这可怎么干?
但贺龙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想到了北京市长彭真,也许他能帮上忙。彭真听说贺龙要来,特意推掉了其他会议。贺龙开门见山:"彭市长,体委刚成立,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你得帮帮忙啊。"
彭真也知道这事的重要性,立即派人去协调。很快,长安街17号和未英胡同33号两处地方被划给了体委。但这些地方太小了,根本不够用。贺龙不得不继续找彭真帮忙。
那段时间,贺龙几乎天天往彭真办公室跑。有一次,他拿着烟袋坐在彭真办公室里,一句话不说,就是默默地抽烟。彭真被他这样"软磨硬泡",最后只好答应再想办法。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在王府井八面槽9号找到了135间房子,这才解决了体委的燃眉之急。
这些办公场所解决后,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没有专业人才。当时的中国,懂体育的人才少之又少。贺龙知道,光有场地不行,关键是要有人才。他经常说:"没有人才,就像有了枪没有子弹,打不响。"为此,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求援"之旅。
这段历史清楚地展现了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时的艰难。即便是像贺龙这样的开国元勋,在面对"三无"困境时,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放下身段,四处奔走。但正是这种执着和坚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组建专业团队
贺龙深知,要发展体育事业,光有场地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人才。1954年,西南行政区撤销后,他开始大规模招贤纳士。他亲自出面,把原本要去其他部委工作的老战友们一个个请到家里,诚恳地说明体委的困境和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性。
他特别邀请了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和团中央组织部部长路金栋到家中做客。贺龙开门见山:"现在体委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人才。你们得支持一下,调些得力干将来。"两位老同志深知贺龙的难处,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为了让运动员安心训练,贺龙想出了一个新办法:把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纳入干部编制。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关照运动员的伙食,标准甚至比军区首长还要高,每天额外补充一个鸡蛋和白糖。他说:"运动员要有好成绩,就得吃得饱、练得好。"
开创训练新模式
在训练方法上,贺龙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训练难度必须超过比赛难度,这样才能在实战中游刃有余。他总结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再加上大运动量训练。
贺龙格外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他常说:"运动员不能光会打球,还得有文化。"他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之余必须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有人抱怨时间太紧,他就说:"时间是挤出来的,越忙越要学。"
1954年,贺龙把从香港回国的乒乓球名将傅其芳请来担任国家队教练。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乒乓球队逐渐显露锋芒。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的国家队也相继组建起来。
写在最后
1961年4月5日,北京工人体育馆内座无虚席。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中国队最终收获三项冠军。比赛结束那天,正好是贺龙的生日。当运动员们端着生日蛋糕来到他面前时,这位为中国体育事业奔波了近十年的老将军,眼眶湿润了。这个生日,是他最难忘的一个。从此,中国体育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